close

海洋天堂電影內容簡介:

王心誠,一位獨自扶養扶養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的父親,

從小就陪伴在他的兒子阿福身邊,打理照顧阿福生活的起居。

然而,父親發現了自己是肝癌末期,再也無法陪在阿福身邊。

此刻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將走到盡頭,而是當他的生命結束之後,阿福的生活該何去何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心誠開始到處奔波打聽收容中心,

並開始教導阿福基本的生活技能((像是如何煮阿福最愛吃的鴨蛋、如何在對的站牌說出"我下"(我要下車)等等。

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甚至想過要帶著阿福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然而經過很多的挫折與不放棄之後,阿福學會了父親教導的生活技能,

也在父親離開後的日子裡仍能感受到愛與關懷。

我認為整部片透過許多意向表達出不同的情感,例如

片中有許多鏡頭是阿福在水中看向陸地的世界,他看到的是折射出來的(不同於平常所看到的世界),表達出自閉症患者(或特殊生)跟一般人之間對於世界感官、認知的差異。

又或是透過阿福的一些轉變(例如:當父親不在時,他把娃娃從電視上拿到椅子上),表達出其實自閉症患者其實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話語、情緒等,也再次突顯出阿福跟父親王心誠之間的深刻情感。

在看完這部片後很多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真的很感人。

其中阿達學長有提到,這部片雖是在探討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在依賴的親人去世後,如何學會適應社會等問題,

但是否其實父親(王心誠)也在某種程度上無法離開阿福身邊?

看完海洋天堂後的所思所感:

這部片真的很好看阿阿阿(尤其對情感的刻畫實在太細膩了) 

對於父親心誠跟阿福之間的情感就不贅述,單從心誠在阿福到了所長推薦的收容中心後,他把放在椅子上的娃娃放到電視上(因為阿福自閉症的關係,他會把物品歸位,平常心誠會跟阿福說不行放在電視上,但卻在阿福離開之後默默的把娃娃放回電視上);阿福也在父親過世之後,把原本放在電視上的娃娃拿到了椅子上放。可看出他們父子之間的情感連結之深刻。

我個人最有感覺的部分是有關於社會上對於特殊需求生的不友善環境以及如何真正跟他們相處

從王心誠到處奔波尋找收容所收養阿福的過程,

可看出雖然社會給予身心障礙者保障(例:基金會或收容所的成立),但當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或個人面對現實面的難題時,常常是很無助的。

再者,雖然影片中沒有明確提到,但的確可看出旁人(社會大眾)對於阿福怪異行為或是對於阿福父親的異樣眼光。

我自己曾經感受過那種體會(因為我姐姐是特教系的,有一次為了完成他的作業,我跟我媽讓我姐坐在輪椅上,把她推到附近去走走晃晃玩耍),

一路上我可以感受到路人不怎麼友善的眼光(路人能走則走能閃則閃)

 真的讓我對於台灣喊出"對身心障礙者平等及友善看待"這件事感到相當的感嘆,

所以我真的非常非常敬佩像王心誠這樣身心障礙者的家長,

那種煎熬真的不是常人可以體會的啊!

另外,在如何跟他們真正相處的部分,

我會有所感思是因為劇中玲玲跟阿福成了朋友,

因為玲玲能夠試著去理解阿福的需求,並耐心的等待阿福的回應,

即使阿福的生活習慣(或是social skills)都跟常人不同,他講話的時候不會看著你、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玲玲試著用阿福的方式(手勢)來靠近他並成功跟他成為朋友。 

而我自己因為社團的關係有機會跟身心障礙者接觸,

跟他們有實際的接觸跟機會相處之後,

我覺得各類的特殊生(不管是唐寶寶還是腦麻、自閉症等)其實都很單純,

跟他們溝通其實真的不太容易(他們可能聽不懂繁複的話語或是沒辦法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只要找到他們喜歡或感到舒服的溝通方式,一切會變得比較簡單,

挫折感也不會那麼大。 

融合班級裡如何看待特殊生的需求:

我覺得在一個融合班級裡,

很重要的一點是老師要小心不要過度的讓特殊生貼上標籤(即使他們在先天上就有所不同),

老師必須有一定的同理心來看待特殊生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但就像老師必須因材施教一樣,特殊生某方面來說只是屬於"另一種材",而不是"另一種特別的學生",

若是老師太過度強調特殊生的差異反而會影響到融合班級裡的其他學生的觀感。

另外,特殊生大部分而言的確有需要額外輔導及關注的必要性,

所以融合班級裡的老師必須十分了解學生可能會有的需求(可以透過跟家長談談或是專業書籍上的建議),

並針對特殊生進行額外的幫助。

雖然台灣的融合教育有許多困境及難題要面對(請見參考資料),

但近來融合教育的理念被廣為提倡之下,每個老師都可能在自己班級上會出現特殊生,

我覺得除了老師教師專業之外,相關知識的充實真的蠻重要的,

所以我覺得普教的老師也要有對特教教育有一定的認識噢!!

除了自閉症以外,還有哪些不同的特別需求比較普遍?

(1)過動兒ADHD

 過動兒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集中、活動量過多、控制衝動力差、心智及協調發展失衡 、情緒障礙多、社會行為不良、伴隨學習困難

孩子有這些行為並非來自故意、品性差或不聽話,雖然過動兒病因說法不一,但總括起來還是與其先天與後天的身體因素有關,父母師長與孩子一同努力,共同去針對問題解決。

(2)遲緩兒

發展遲緩兒在行為表現上有三個顯著的現象:

社會人際互動關係障礙:有的孩子對「所有權」的認知發展較晚,常會作出搶奪的行為;或者是無法瞭解他人的要求,出現反抗、不理會,也無法遵從社會的規範。大部分發展遲緩兒進入學前班、幼稚園就讀時,也會忽視與同儕、或是老師的互動關係,不利於幼兒們個體與小團體的學習。

環境認識障礙:有的孩子無法分辨情境,特別是危險情境的辨識;容易發生意外。

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幼兒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應該注意的對象,或是注意到目標但是維持不了多久;有時卻付出較多的注意力。有時無法專注在遊戲的活動之中,很難坐好或是爬上爬下坐立不安。

 


延伸閱讀

1)檢視台灣融合教育的研究與實務發展by 張嘉文 愛丁堡大學 莫瑞教育學院教育研究學系博士生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3/8311.htm

2)融合教育思潮之探討 by口湖國小 馮鈺真老師

http://ceag.ylc.edu.tw/~wupig/ylc55/fdf/2-2.pdf

3)過動兒參考資料:

http://www.fhjh.tp.edu.tw/pri04/adhd/index.htm

4)遲緩兒參考資料:

http://192.192.169.101/longlife/newsite/body/body10-1.htm#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艾比 的頭像
    許艾比

    大家當自己家就好XD

    許艾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